智慧城市建設如何才能“真智慧”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嚴重程度遠超以前的非典,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任何國家都難以單獨應對之。雖然中國疫情防控已經進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階段,取得了顯著的抗疫成績,贏得了世界多國的贊賞,但是同時也暴露了不少城市在治理疫情中面臨的短板,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設中設計的各種智能化平臺,并未能很好地在疫情防控中發揮其應有的效力。
疫情防控實踐表明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還存在短板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的迅猛肆虐,疫情防控已然演變為社會治理的重大問題。利用智慧城市建設平臺,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展開疫情防控理應成為非常重要的手段,在疫情防控中發揮智能預防、疫情管控、信息篩選、物質匹配等功能。
但是,一些城市的疫情防控實踐顯示,這些“高大上”的技術平臺并未能充分發揮期待的功能,達致想象的效果。實際上,疫情的有效防控離不開依托社區實施、進行物理隔離的基本措施。那么,以技術追求和效率至上為標志的智慧城市建設,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究竟暴露了哪些問題和短板?經梳理分析,這些問題和短板主要表現如下:
由于智慧城市的理念設計不夠親民,普通民眾對智慧城市建設平臺了解不足、參與度低,致使平臺難以有效發揮抗疫作用。智慧城市理念更多地偏重技術應用,忽略用戶體驗和接受程度。如今,智慧城市理念在城市聯盟和政府體制中愈發流行,成為政府體制創新的重要策略。但是在中國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更多地重視政府需求和技術創新,對用戶體驗和適應不夠關注。
無論是政府權威還是技術提供者,在智慧城市項目建設中,都有明確的技術創新要求和項目成效追求,對市民的生活需求和個體體驗缺乏重視。然而,忽略用戶體驗和適應性的技術產品是沒有生命力的。“發達技術”需要與“民眾智慧”有機結合,才能煥發其生命力。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智慧城市的平臺和產品由于缺乏市民體驗和適應性,未能很好被廣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防控效果。
智慧城市目標上過多地追求效率和經濟發展,弱化民生與社會建設指標,影響了抗疫效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總體上歸屬于社會建設領域,隸屬社會風險管理范疇,與民生工作息息相關。然而,多數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的方案和實踐放大和拓展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追求,僅僅通過技術創新聚焦于效率和經濟發展,忽略市民重視的社會建設維度和生活品質需求。對于技術提供者和城市權威而言,智慧城市建設的解決方案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追求,忽視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
面對起初來勢洶洶的疫情,注重經濟追求的建設項目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等社會災難時,常常顯得力不從心,無法僅靠技術創新手段解決之。